1.概述:
鸡戊型病毒性肝炎又称肝脾肿大综合征,是由戊型肝炎病毒引起蛋鸡、肉种鸡发生肝脾肿大、产蛋率下降甚至死亡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呈全球性分布。
2.流行病学特征:
该病的传染源是病鸡,发病鸡只在潜伏期末期及急性感染期,其粪便中带有大量病毒,此时传染性最强,粪便污染水源和饲料是戊型病毒性肝炎传播的重要因素,该病多发于30~70周龄产蛋母鸡,其中40~50周龄发病率最高。
3.临床症状:
临床上该病的特点是连续几周出现高于正常水平的死亡率,周死亡率增加0.3%~1%,个别鸡场可超过1%。一般情况下感染该病的蛋鸡产蛋率下降4%~10%,严重时产蛋率下降幅度高达20%。初产鸡群感染该病时,产蛋率上升速度较慢;产蛋高峰期感染该病时,高峰持续期缩短、蛋形小、蛋壳变薄、色泽无光。发病鸡表现精神沉郁、闭眼似睡、采食量下降,羽毛松乱、鸡冠和肉垂苍白;粪便呈黄绿色稀糊状,污染泄殖腔羽毛,并出现脱羽现象。
4.病理剖检变化:
临床解剖可见:死亡鸡只体况良好,肝脏肿大发黄、质地脆软呈斑驳状、易烂如泥,肝组织内有红色、黄色或黄褐色病灶,肝被膜下常有出血,有一个或多个黑色干硬的血凝块附着于肝脏被膜下,严重时出血导致肝被膜破裂,在肝脏表面或腹腔内有凝血块,腹腔内有少量或大量的血样液体;脾脏肿大、被膜下或切面见白色坏死灶,个别病死鸡可见脾脏出血;卵巢通常退化、输卵管萎缩,但个别急性死亡鸡卵巢和输卵管正常。
肝脏组织学病变为多灶性出血和大面积坏死。鸡肝静脉周围有异嗜性粒细胞和单核炎性细胞浸润。在门静脉周围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在肝窦常发生淀粉样蛋白沉积,肝组织中充满无细胞或很少细胞的、密集的、无形的、均一的嗜酸性物质聚积;脾脏可见网状内皮巨噬细胞显著增生、淋巴细胞缺失和淀粉样物质沉积。
5.诊断:
根据产蛋量下降、死亡率轻度上升以及死亡鸡只肝脏、脾脏特征性肉眼和显微病变,可做出初步诊断。要想确诊必须对病死鸡用PCR检测抗原或用ELISA检测抗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