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养篇610什么是半斤八两赵为

文章来源:肝病_肝病治疗_肝病治疗最好的医院   发布时间:2023-3-31 16:16:57   点击数:
  

6、我们不是为了生气才活着的

有一位禅师非常喜欢兰花,平时,在弘法讲经之余,就花费几乎所有的时间去培养这种兰花。有一天,禅师要外出讲学,他跟身边的小和尚说:“你可知道我非常喜欢这种花,我要外出讲学,我走了之后,你一定要照顾好我寺院里的兰花。”小和尚满口答应,师父见小和尚的态度很认真,很诚恳,就放心地走了。

师父走后,这小和尚每天都非常认真细心地照顾这些兰花,生怕出现一丁点儿闪失,可是,有时候越是细心、越怕出差错,就越容易出事儿。

有一天,这个小和尚在给花浇水的时候,一不小心就摔了一跤,把花架子给撞倒了,花架上所有的花盆都“稀里哗啦”地掉了下来,全都摔碎了,这兰花洒了一地,有一些都被摔死了。这小和尚见如些惨状,心里害怕极了,他想:师父临走时再三嘱咐了的,要很好地照顾他的兰花,我不但没有照顾好,反而弄成这个样子,这可怎么办呢?这可怎么办呢……

这小和尚心里十分不安,又恐惧、又伤心,不知如何是好,他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过了几天,这禅师讲学回来了,回来之后,这小和尚就心惊胆颤地跪在了师父面前说:“师父啊,我不但没把您的兰花照顾好,反而把您的兰花给摔了,您罚我吧,您罚我做什么我都认,要不您就打我吧……”

禅师看到这小和尚的可怜样儿,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安慰他说:“啊……没事儿,起来吧,不就是几盆花儿吗?有什么大不了的呀?”小和尚非常惊讶,因为他知道这兰花是师父的最爱。

“师父,这兰花不是您的最爱吗?您真的不生我的气了吗?”小和尚还是不敢站起来,仍然跪着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地对师父说。

“啊……真的,我不生你的气,起来吧,我因为爱花才养花,养花是为了高兴,不能因为花被摔了而使我不高兴,我养花不是为了生气才养的。”禅师说着,起身把小和尚拉了起来。

你看,这禅师说的多好啊!我们在平时所做的一切,其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自己痛快、高兴才做的,每个人做事的目的绝对不是为了给自己找麻烦,找烦恼,例如:两个年轻人相爱了,结婚了,那是为了高兴,为了痛快,为了愉悦;又比如:两口子搭伴过日子,是为了高兴、平安、幸福才在一起的,如果天天动怒,天天拌嘴,这哪还是过日子呀?这禅师种花最初的愿望是为了高兴,而不是因为花儿怎么样了就生气,他没有忘记自己的初衷,没有忘记自己本来的愿望,他是为了高兴,所以禅师对小和尚说:“我不是为了生气才种花的。”

在我们的平时生活中,总会有一些麻烦、烦恼的事儿,你总是动怒,总是发脾气,那就违背了生活的初衷,又例如,让孩子读书是为了让孩子学知识,有的时候,孩子成绩差一些就动怒,就生气,这就违背了让孩子上学的初衷。

我不是为了生气才种花的,我们不是为了生气才恋爱的,我们不是为了生气才结婚的,我们不是为了生气才养孩子的,我们不是为了生气才让孩子上学的,我们不是为了生气才工作的,我们不是为了生气才……。当我们这样想了,这样做了,我们生话阳光很快就灿烂了。

其实,人活着就是活个心态,葛优的父亲葛存壮是一位非常著名的表演艺术家,他活了87岁,他对生活始终保持着一种开朗、平和,乐观的心态,无论什么事情,他都觉得知足。他说:“人活着,就是活个心态。”

所以,当烦恼袭来的时候,我们要时时告诫自己:我不是为了生气才活着的。

7、什么是“半斤八两”

老年人形容两个人差不多,常用“半斤八两”这个词。一般来说,这是一个贬义词,如果说甲相对于乙来说是“半斤八两”,这个意思就是说甲和乙两个人差不多,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半斤若是八两,当然1斤就是16两了,这种进位制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在我国已经延续使用了几千年。年国务院统一度量单位规定10两为1斤,可是在市场上一直没有广泛流行开,百姓们总是沿用16两为1斤。一直到改革开放,市场上用的秤(读作:chèng)才从每斤16两全部改为每斤10两。现在的年轻人对此事不甚了解,因为他们没有用过16两为1斤的称。

这16两1斤是怎么来的呢?怎么规定的呢?古人观星,看到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再加上旁边的福、禄、寿三星,一共16颗星。南斗六星主生,北斗七星主亡,福、禄、寿三星分别主一个人一生的福、禄、寿。意思是说,无论我们每个人在地上做任何事,天上的16颗星星都看着呢,这就是所谓“人在做,天在看”。这就要求人们不要做亏心事,不要做昧着良心的事儿。于是我们的祖先就把衡量轻重的器具——秤,规定为16两为1斤。如果做买卖,给人家称东西,缺斤少两,就会受到上苍的惩罚了,如果少给人家一两,福星就会减少这个人的福,少给二两,就减少这个人禄,少给三两,就会减少这个人的寿。做缺斤少两的事儿就是缺德,干缺德的事是要减寿的,这是一种“法”,古人称之为“斤法”。就是用这种“法”来约束大家。如果某甲和某乙都不是什么正经人,老人们就用“半斤八两”来定义这两个人。

这就是“半斤八两”,“人在做,天在看”的由来。古人都知道“人在做,天在看”的道理,所以,人们不敢做昧良心的事儿。

现在的称改成10两为1斤,从换算这个角度来看,确实是方便了许多,但是我们祖先传下来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不能忘。我们要讲正义、讲良心,不能处心积虑地昧着良心赚别人的钱。我们还是应该用这种“斤法”来约束自己,卖给人家东西,不能缺斤少两。永远不做亏心事,永远要弘扬我们灿烂的民族文化。

8、不去占有对方的财产才是真正的朋友

讲一个有关天才画家毕加索的故事:

毕加索是西班牙人,是20世纪世界知名的伟大画家,他的一生画风多变,从忧郁的蓝色到多情的玫瑰色,之后又变回新古典主义,接着又变成超现实主义,他的每一次风格变化都使得画坛一片惊奇,他也因此取得了绝对的成功,他的作品对西方的艺术流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他真正的是一位天才画家。据统计,他一生共画了多幅画。他说:“我的每一幅画中都蕴含着我的血,这就是我作画的全部涵意。”在全世界拍卖价格前10位的画里,毕加索的画就占四幅,即使他在活着的时候,他的画就能卖出很高的价钱,他身边总是有很多人渴望从他那里得到一两张画,哪怕是他顺手涂鸦的一幅画,谁若是得到了,卖了钱,也够自己一辈子吃喝的。

有一次,毕加索在邮票上顺手画了几笔,然后扔到了废纸篓,后来被一个拾荒的老太太捡到了,她把这邮票卖了,用这卖邮票的钱买了一栋别墅,从此衣食无忧。可见毕加索的画每一笔、每一涂,泼洒的都是金子。

晚年的毕加索非常地孤独,尽管他的身边不乏亲戚朋友,但是他很清楚,这些人都是冲着他的画来的。为了能得到毕加索的一幅画,亲人们争吵不休,甚至大打出手。毕加索感觉很苦恼,他身边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尽管他很有钱,可是他买不来亲情和友谊。考虑到自己年逾90岁了,随时都有可能离开人世。为了保护自己画作的完整性,毕加索请来了一位安装工,计划给自己的门窗安装防盗网。就这样,安装工盖内克出现在毕加索的生活中,盖内克每天干活休息的时候就陪着毕加索说说话儿、唠唠嗑儿。盖内克憨厚坦率,没有多少文化,也看不懂毕加索画的画儿,他看懂的只有手里的大扳手,但是他似乎听说毕加索的画很值钱。毕加索经常把眼睛瞪的大大的看着盖内克,因为盖内克给了他一种豁然开朗的美好,盖内克很愿意陪伴毕加索聊天儿,他觉得老人很慈祥,像是自己的祖父。

阳光从窗外泼洒进来,照在盖内克身上,像给他披了一层金色的羽毛,毕加索看着眼前的盖内克,就像一尊雕塑,有一种内部眩晕的美,他情不自禁地拿出画笔顺手给盖内克画了一付肖像。他把画儿递给盖内克说:“朋友,我为你画了一幅画儿,你把它收藏好,或许将来会用得着。”盖内克接过画儿看了看,他没看懂,又把它递给毕加索说:“这画儿我不要,要不你把你家厨房的大扳手送给我吧,那个大扳手对于我来说更重要。”毕加索不可思议地说:“朋友,这幅画比那个大扳手可重要了,它不知道能换多少把你所需要的那个大扳手呢!”盖内克将信将疑地把画儿收起来,可是他心里还是惦记着毕加索厨房里的那个大扳手。

盖内克的到来一扫毕加索往日的苦闷,他终于找到了倾诉的对象,在盖内克面前,毕加索放下了包袱,丢掉了那层包裹着自己的面纱。他像个孩子一样,跟盖内克聊起来、交谈起来,高兴之余还手舞足蹈。为了跟盖内克聊天儿,毕加索总是把工期一拖再拖,干活儿不干活儿的无所谓,只要能跟他在一起说说笑笑,这就是毕加索最大的快乐。在这期间他又陆陆续续送给盖内克很多幅画儿,包括他自己认为很珍贵的画儿。他对盖内克说:“虽然你不懂画儿,但你是最应该得到这些画的人,拿去吧,我的朋友,希望有一天,它能改变你的生活。”

安装防盗网这么一个小小的工程,盖内克前前后后干了两年,这两年,他更多的时间是在陪毕加索聊天儿。没想到这么一聊,会使90岁高龄的毕加索变的精神矍铄。就在这些日子里,毕加索又创造了很多作品,这段日子成为了毕加索创作的高峰期。

分别的日子终于到了,盖内克离开了毕加索又四处寻活儿去了,因为他总陪着毕加索聊天儿,虽然毕加索给他开工资,他还是觉得不如实实在在地干点活儿过瘾。年4月8日,93岁的毕加索不期而终。死后,他的画作的价格更是扶摇直上,成为了当今世界最昂贵的画作之一。

还在四处打工,日子过的分外艰难的盖内克得知毕加索逝世的消息,悲痛万分。他想起毕加索曾经赠送给他的那些画儿,于是勿勿地赶回家,他爬上小阁楼,翻出了一个旧皮箱,打开小皮箱把里边的画拿出来,一张一张地清点后,居然有张。盖内克惊呆了,他知道只要拿出这些画里其中的任何一张,就可以改变他目前窘困的生活。看着这一张张画,毕加索的音容笑貌仿佛又浮现在他的眼前。“你才是我真正的朋友。”毕加索的这句话在他的耳边一遍一遍地响起,他的眼泪禁不住流了下来。盖内克把这些画又认认真真地放回了皮箱,重新地收藏在阁楼里,他没有对任何人说起这些画,包括自己的家人。他像往常一样出去干活儿,绝对不会有人想到这个毫不起眼儿的安装工竟然是一个超级大富翁。

38年以后的年12月,一个石破天惊的新闻震惊了法国:一位年逾古稀的安装工盖内克把毕加索送给他的幅画全部捐给了法国的文物部门,价值一亿多欧元。

有太多的人感到困惑和不解,他拥有那么多毕加索的画,放着金山不享受,过着干苦力的贫困生活,而把这些无价之宝为什么捐献给国家呢?当记者采访盖内克这个问题的时候,他说:“我年轻时,毕加索曾对我说:‘你才是我真正的朋友。’是朋友就不能占有,只能替朋友保管,我把这些画捐出来,就是为了让它们得到更好地保管,我这样做,在天堂的毕加索一定为他有这样的朋友而无比地快乐和骄傲。”

这是一个很让人感动的故事,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真正遇到盖内克这样的知己是很不容易的,无论任何时候都不占有对方的财产,这才是真正的朋友。

9、深到骨子里的一种修养

朋友,请你仔细地想一想,平时你最多、最容易跟谁、跟什么人发脾气呢?跟邻居?跟你的同事?跟你的朋友?还是跟你的亲人呢?我想我问了这个问题之后,不少朋友都在回顾平时总是跟谁发脾气。有的人说:“我想起来了,前几天我跟我儿子发了一顿脾气。”还有的朋友说:“我跟我老伴儿发脾气、吹胡子瞪眼、拉大长脸子是经常的事儿。”还有的人曾跟自己的父母发脾气。有的说,跟邻居不能发脾气,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人家又没害着你,跟人家发什么脾气呀!有的说,跟同事就更不能发脾气了,相逢开口笑,点头示意、笑脸相迎,发的那门子脾气呀!其实,太多的人都是在对自己最亲最亲的人发脾气。

很多的人都是两面派,在外面对人讲话和风细雨、口吐莲花;在家里对自己的亲人讲话是大发雷霆、粗口横飞。这是有教养、有修养吗?我认为最好的修养不仅是对陌生人彬彬有礼,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经常接触的亲人、尤其是对配偶也要温文尔雅、笑口常开。这才算是有修养。

杨澜(是一位非常著名的中国央视节目主持人)曾经问过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当代著名学者,是一位非常儒雅的哲学家):“为什么我们总是把最好的脾气都留给了外人,却把坏脾气留给自己最亲的人呢?”周国平说:“这个错误我也常常犯,平常在外边装的彬彬有礼,不这样对方就有可能让你吃不了兜着走。回到家里,家人就成了渲泄的对象,这也太方便了,不用担责,不用避讳,可以随心。可是你是否将心比心,如果对方对你口无遮拦,粗俗无礼,你将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在《弟子规》里有这样两句话:“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这意思是:兄长要友爱弟妹,弟妹要恭敬兄长,兄弟姊妹能和睦相处,父母高兴,孝道就在其中了。古代对家庭的关系都有这样的要求,到了文明的现代,就更应该这样做了。

孔子所说的“色难”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对自己的家人、对自己的亲人和颜悦色是最难的。和家人、亲人在一起相处的时间长了,相互之间十分地了解,习惯了,就互不谦让,相互不客气,对亲人的挑剔就习以为常了。我看过一个电视剧(忘记什么名字了),描写父亲老朱和三个女儿的关系,其中他跟二女儿的关系最为紧张。有这么一个镜头:女儿趴在桌子上睡觉,晨跑回来的父亲拍醒女儿说:“我跟你说了多少遍了,趴在桌子上睡觉不好!”这个睡眼朦胧的闺女马上反驳:“医生说跑步对你的膝盖没好处,那你为什么还跑哇!”你看这父女俩说话都是带火药味儿的,这女儿也经常给父亲脸色看,因为父亲不准她学厨师、经常抬杠,女儿也经常挑剔父亲味觉失调,厨艺退步。你看,对最亲的人总是相互挑剔,互相不给好脸色,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方给自己的束缚或压力太大,或者是自己对对方的希望落空。

我们中国的家庭关系经常就是这样,心里有什么想法不易说出口,日积月累,心结只能是越来越难以解开,这样就结成了疙瘩。周国平说:“对亲近的人挑剔是本能,但是,克服本能做到对亲近的人不挑剔,这是一种修养,深到骨子里的修养,就是好好地对待身边的人,因为这些亲人对我们的好、对我们的照顾,同样是深到骨子里的。”史铁生(年生于北京,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年去延安插队,因双腿瘫痪,年回京,后又患肾病,发展到尿毒症,靠每周三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爱好是“写作”。于年12月病逝。)双腿瘫痪之后,脾气变的喜怒无常,他经常对自己的母亲发脾气,倔强(juéjiàng)地对抗。母亲后来得了严重的肝病,口吐鲜血,但心里边记挂的还是自己的儿子。后来,母亲去世了,史铁生突然幡然悔悟,他说:“我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呢,这个倔强留给了我痛悔,我真的想告诫所有的人,千万不要跟自己的母亲来这样的倔强,我现在已经懂了,可是晚了,来不及补偿母亲了,母亲她走了。”如果我们沦落到让家人的难堪来获得自己的满足,那我们就实在是不够人性了。有一句话说:“你永远只能伤害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多少有点悲凉的真理。”可是这句话反过来又可以鞭策我们,你最亲近的人只有你才能懂得如何去爱。

尊敬的朋友,千万要珍惜你现在所拥有的这份亲情,不要随便去践踏家庭成员之间的各种情感,如果动不动就给自己的亲人发脾气、甩脸子,你就是一个不受欢迎的、没有修养的、无知的人,要做到对家人、对亲人永远都和言悦色,这才是深到骨子里的一种修养。

10、着装是一种修养,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

瑞典作家海登斯坦曾说:“无论如何,一个人应永远保持有礼貌和穿着整齐。”而钱学森和蒋英夫妇从来都是这样。他们家有一个炊事员,一天,这位师傅和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聊天。那是在夏天,天气很炎热,钱永刚只穿着一件背心和一条裤衩。师傅说:“永刚,你也是读书识字的人,问你一个问题,为什么你爸爸和你妈妈在吃饭的时候衣服都穿的很整齐?”这个问题一下子把钱永刚给问住了,他挠了挠头,坦承自己不知道。

师傅说:“这是你爸妈对我们这些普通人的尊重。”师傅的话让钱永刚想起了父母的为人。每到过年的时候,母亲都会让他给父亲的秘书、司机、警卫员、炊事员等人送上一份礼物,会抽烟的给条烟,会喝酒的给两瓶酒……

钱永刚当时对母亲的这种做法很不理解:他们拿着国家的工资,开车、做饭、保卫是他们应尽的职责,是分内的事,干嘛我们家逢年过节还要给这些人送礼物呢?做饭师傅的一句“这是你爸妈对我们这些普通人的尊重”的话,让钱永刚恍然大悟,也让他羞愧难当。

从那以后,钱永刚在家中不仅注重自己的仪表,而且也像父母一样,连吃饭时也穿着整齐,且穿得十分朴素。因为父母曾说过,和师傅们穿的差不多,也就不会在无形中给他们一种压力。

莎士比亚曾说:“服装往往可以表现人格。”俗话说:“佛要金装,人要衣装”。一个人在穿戴上不随便,注重的不仅仅是外表,更是一种人格与精神风貌的显现。也是一种修养,还是对周围的人的一种尊重。

转载请注明:http://www.kokowo.net/gbdsy/54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