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认为,中医外治法起始于《内经》,形成于仲景,发展于师机。清代外治专家吴师机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见解独到而精辟。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把中药外治开辟为一种重要的给药途径。中医外治的方法很多,如中药外治、针灸、推拿按摩、拔罐等,大致可分为中药外治法和物理疗法两大类。近年来肝病外治法在各地都在开展。
目前用于肝病的外治疗法主要有穴位贴敷法、灸疗法、鼻疗法、脐疗法、灌肠、针刺法和肝病治疗仪等疗法,本文就临床常用之法加以论述。
穴位贴敷法:内病外治是中医古老的治疗方法之一。中医认为,药物经皮吸收的机理,不外乎经络传导和皮肤透人,因此,选择外治中药仍要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同时配用辛香走窜和引经活络之品。中医认为,穴位是人体经络脏腑之气聚集和出人体表的部位,穴位是脏腑气血汇集之处。
中药敷贴疗法一方面通过间接作用,即药物对机体特定部位的刺激,调整阴阳平衡,以改善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从而达到降低发病率和缓解症状的目的。
另一方面,即药物的直接作用。药物敷贴于相应穴位之后,通过渗透作用,透过皮肤进入血液循环,达到脏腑经气失调的病所,降酶退黄。
穴位贴敷法
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以及药液调成糊状,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直接贴附于穴位区或者患处。治疗乙肝、丙肝、肝硬化腹水等疾病有良好的效果。
运用中药金银花板蓝根、青皮、紫草、黄芩、丹参等进行穴位贴敷治疗,已被临床证实有明显的降酶退黄、调节免疫功能。其作用机理与内服药相似,具有清热解毒、疏肝活血等功效,临床可根据辨证随症加减药物。
鼻疗法:
此法最早见于《肘后备急方》卷二·治伤寒时气温病方第十三:“比岁又有虏黄病,初唯觉四体沉沉不快,须臾见眼中黄,渐至面黄及举身皆黄,急令溺白纸。纸即如檗染者,此热毒已人内,急治之。若初觉,便作瓜蒂赤豆散,吹鼻中,鼻中黄汁出数升者,多差”。《圣济总录》、《幼幼新书》、《鸡鸣录》、《外治寿世方》对此法多有发挥。
主要内容:
一、根据病情,辨证选取药物,并研为极细末,备用。
二、用生理盐水拭净鼻腔,取药末0.3克,用小竹管或纸管、喷药器等将药粉吹入鼻内。
临床应用
1、取瓜蒂1枚、丁香、赤小豆各1粒,研细末,吹鼻。隔日1次。
2、取苦丁香、赤小豆、冰糖各等份,麝香少许。先将前3味药研细末,再入麝香共研匀,吹鼻,以流黄水为度。多用于黄疸型肝炎。
注意事项
吹药时,令患者口含水或吹时暂时屏气,以防药物误入气道,引起呛咳。吹鼻时应防止患者打喷嚏而影响疗效。若吹鼻后鼻部感到严重不适应,则需停止应用。
此法主要用治黄疸、黑疸,清代又用于阴黄,使用的药物主要有瓜蒂、丁香、赤小豆、韭根、葫芦瓤等。
脐疗法:
明清医家对于脐疗外治黄疸表现出浓厚兴趣。最早的脐疗法治黄疸见于《本草纲目》“百条根(同糯米饭捣,罨脐上,黄肿自小便出)“。
采用脐火疗法,将中草药加水调和而成,饼为圆形,厚1cm,贴敷于脐上,蜡简插于药饼中于脐上点燃,每7根蜡简为1次,每日1次,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乙肝病毒携带者、丙肝等。(医院)
其作用机理是脐与全身的经脉经络相通,肝的经脉直接与脐相通,通过蜡简的火力,将药饼的药力透达于脐,借助经络的传达,透达周身,从而温通经络,振奋气血的运行,温助阳气,疏通瘀滞,祛除湿邪,扶正祛邪。
中药灌肠:
现代研究表明,直肠给药,其药物的吸收总量、吸收速度、生物成分不易被消化液破坏,且有助于肠黏膜的吸收,并可避免病人的呕吐反应,有助于保持药物的性能以提高药效。
临床上给予灌肠液(制大黄、木香、槟榔、炙附子、黄连)毫升,保留灌肠,每日1次,每次保留2~3小时,连续7天。以达到保肝降酶,减少内毒素吸收的作用。
以上内容来源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等,仅作分享,学习参考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医(专长)考核——脏腑辨证肝病辨证
●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考核——腰痛-辨证论治
●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考核——肺痈-治疗原则和辨证论治
●注意!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考核,要避免这6大错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