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热成像技术在肝硬化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思

文章来源:肝病_肝病治疗_肝病治疗最好的医院   发布时间:2021-8-13 16:53:39   点击数:
  

肝脏作为人体代谢最旺盛的器官,若出现功能改变或呈疾病状态时,该处细胞代谢及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导致局部温度改变,表现为温度偏高或偏低。目前肝硬化的诊断主要有血清学、影像学、病理学等。其起病隐匿,病程发展缓慢,患者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症状轻微,故该病的早期症状呈隐性或轻微改变。西医目前尚未有更可靠的早期评估方法,因此肝硬化早期无创诊断成为研究热点。前期研究发现,红外热成像技术在酒精性脂肪肝、病毒性肝炎等诊断的普查、病例筛选及早期发现方面有其独特作用,但有关评价及总结肝硬化在红外热成图的观察指标方面尚未形成典型特征报道。

本课题在对30例的肝气郁滞证肝硬化红外热图的观察证实:肝硬化早期功能的改变可以通过红外热图观察到。在通常的检测中,利用人体的对称性,通过测量热像图上左右相应部位的温差来判断是否患病,这是目前热像法诊断中最常用的方法。由于缺乏更多红外热图判读的指标来评价其在肝硬化早期诊断中的价值,因此本文尝试基于红外热成像的原理,结合肝硬化病理变化、相关经络理论及中医证型的演变作为研究方向,探索红外热成技术在肝硬化早期诊断的判图指标。

01

温度的改变

皮肤温度、局部血流量和体内器官有密切联系,当人体患病或某些生理状况发生变化时,人体组织代谢、血液循环、神经状态及功能等也随之发生变化,体表相应部位的皮肤温度也出现异常。温度是常用衡量人体机能的重要指标之一,若局部或全身的温度偏离正常,则可能存在功能改变。就病变局部而言,其异常状态改变,首先是微循环的改变、代谢的改变出现于诸症之前,这就为病症的早期诊断提供了理论依据。红外热像技术是利用人体红外辐射原理研究体表温度分布状态的一种现代物理学检测技术,具有灵敏精确、成像直观、信息丰富、无创检测、简便经济等优点,能精确地记录人体体表温度变化的图像,其用图像的灰度表示温度的高低,其中亮色表示温度高,暗色表示温度低;或用暖色和冷色表示温度高低,这就是常说的红外热图。正常的机体状态有正常的热图,异常的机体状态有异常的热图。肝脏为人体代谢最为旺盛的器官,拥有强大的代偿功能。当肝硬化处在代偿期,代偿功能增强,总血流量增加,红外热图上可表现为热偏离,即温度升高;肝硬化失代偿期时局部纤维组织增生、代谢水平相对较低,红外热图上可能表现为寒偏离,即温度降低。这是从不同阶段的肝硬化来辨析温度性质。目前研究证明,正常成人肝脏体表对应区的温度高于其身体对侧的对应区域的体表温度;病毒性肝炎在肝区出现明显热区改变;在酒精性脂肪中,肝区热辐射值相对降低,脾区显示热辐射值增高;肝癌显示局部热图高温,与血管间关系密切。由此可见,不同的疾病状态会引起红外热图的变化,表现为热/冷偏离。肝区体表红外温度差异性,可以用各种病理状态下肝脏代谢及血液动力学改变来解释。因此,温度指标可以作为观察肝硬化早期红外检测技术的指标之一。

从中医角度来说,有诸内必形诸外,寒热(温度高低)是阴阳的表象,体表温度的改变可以推测体内状态的变化。在既往的研究中发现,随着病程的延长及疾病程度的加重,中医证候、证候要素的变化也表现出一定规律,如临床上慢性肝炎以肝气郁滞为主;代偿期肝硬化以肝气郁结证、瘀血阻络证为主;失代偿期以瘀血阻络证、脾虚湿盛证为主。这些证型反映到脏腑体表就可以用红外热图的冷热表示,如肝气郁滞总属气机失常,气机升与降皆属阳,即阳气郁结在热图上则表现为温度偏热;而瘀血阻络、脾虚湿盛等属阴,在热图上则可能表现为温度偏低。课题组前期已开展了胸痹和颈部不适红外热图特征初步研究,最近发现肝气郁滞证肝硬化(早期)患者膈下皮肤形成特征温带。故认为早期肝硬化在红外热图表现呈热偏离,即表现为高温带,随着肝硬化病程进展,也可能表现出寒热夹杂、分布不均的热图,而肝硬化后期则是寒偏离更多。

02

温区的定位

关于肝硬化反映到红外热图上的定位,可以从解剖及中医经络理论来探析。人体温度异常区域的分布形态代表了体内某种病灶的反映,即肝脏发生损害,体表投影区会出现温度的改变。通过获取体表温度,红外热成像技术也就可以间接获得体内的相关信息,即可获取决定体核温度脏器的病理及生理情况。肝硬化患者膈下出现异常温带,首先与其正常解剖密切相关,我们认为异常温区位置就覆盖在肝脏正面体表投影区及膈下两胁肋部。《灵枢·经脉》载明肝经循行路线,如“肝足厥阴之脉……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隔,布胁肋……其支者,复从肝别贯隔”、“足厥阴肝经抵少腹,布胁肋”。胁肋、少腹历来被视为肝的功能分区,故许多早期肝硬化患者主要症状为胁部不适或胁痛。肝硬化属肝病发展的慢性阶段,其早期病因病机多为肝气郁结,与健康人相比较,具有正邪交争的病理特点,因此表现为肝经散布的两胁出现特征性温带。正如《灵枢·邪客》言“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由此可见,肝硬化红外异常温区的位置变化主要集中在胁部,而随着疾病的进展也有可能表现在腹部,其与肝硬化生理解剖、病程的进展及经络均有关系。

03

温带形状

关于肝硬化早期红外热图观察到的温带形状,根据课题前期的观察,拟定三个区域作为重点观察区:两胁部与腹部。中医藏象中肝主疏泄,畅达全身气机,若肝气郁滞,则肝左升右降运达气机的通路被阻断,在红外热图上就可表现为两胁部条形异常温带;另外肝的疏泄功能主要表现在协助脾升胃降,以助消化运化,在肝硬化早期存在肝气横逆犯脾,故膈下可出现横状异常温带;肝硬化后期,存在肝脾传变通路,“知肝传脾”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生理上肝脾“木能疏土而脾滞以行”互为联系,病理上“肝脾不和”互为影响,病机上“木乘土”和“土虚木乘”互为转变。肝硬化中肝病及脾,脾之运化水液功能失施,故肝硬化后期出现腹水,则在腹部可能出现异常低温带分布。因此在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中,红外热图上观察区域大致呈一个“凹”形,如图1。

04

讨论

本研究采用红外热成像技术与云图红外识别技术联合探索肝气郁滞证肝硬化(早期)红外热图的识别方法,发现不同“证型”肝硬化患者体表肝区投影区存在温带变化,并结合解剖和经穴等相关性研究,提出肝硬化在温度性质、温区定位及温带形状三个指标作为红外热成像技术诊断肝硬化早期的关键指标之一。但这三个指标尚处于临床早期观察阶段,缺乏技术方面的具体判断,因此建议:①因目前国内肝功能、血清酶及影像学联合检测是热点,将红外热技术这三个指标结合西医方面指标联合展开研究是肝硬化早期无创诊断是发展方向;②因肝硬化迁延性、早期隐匿性特点,临床研究无法系统、完整研究肝硬化进展过程,故应结合动物模型研究,有助于提高临床理论形成和指导临床实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kokowo.net/gbyf/523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