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想了解
9月18日,
《大众日报》刊登了
省派“业务院长”郭应龙的事迹
原文:卫生院来了“一把刀”
“业务院长”破解基层人才短板,山东农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现本号予以摘登
以飨读者
▼▼
郭应龙,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年8月,郭应龙被山东省卫生健康委选派到沂南县青坨中心卫生院任“业务院长”,开展为期两年的帮扶。任职期间,郭应龙规范管理制度,进行临床带教,开展急救培训等等,提升了卫生院的整体业务水平,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一把刀”。做手术是大事。街坊四邻谁家摊上了,都想尽办法往县城、医院跑。张玉福却摆摆手:“俺就在镇上的卫生院做。”张玉福是临沂市沂南县青驼镇徐公店村村民。年前后,后脖上鼓起一个肉疙瘩,一查是良性脂肪瘤,就没放在心上。去年8月,肉疙瘩长到核桃大小了,才下决心做手术切掉。“胡闹!”得知张玉福想在卫生院做手术,哥哥急了眼,“卫生院哪是做手术的地方?”在同样的部位,张玉福哥哥也长了个脂肪瘤,几年前特意跑到50医院动的刀,不算陪护路费,光手术费住院费就花了多元。“咱俩不一样!”张玉福神秘地笑笑:“卫生院来了个‘一把刀’,我赶上好时候了。”“一把刀”名叫郭应龙,是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去年来到青驼中心卫生院,当上了“业务院长”。青驼中心卫生院是一家服务能力相对薄弱的卫生院。年8月,山东省针对菏泽、临沂两市的扶贫重点乡镇和薄弱卫生院,启动“业务院长”选派。包括11医院医院派出61名专业骨干下乡,开展为期两年的帮扶。郭应龙的到来让卫生院的手术项目变了样:原先只能换换药、做些简单清创缝合,现在腘窝囊肿切除、手部血管神经吻合这样的高难度手术、操作开展起来。再加上报销比例高,不用跑远路,眼见着去卫生院看病治病放心了、划算了,乡亲们口耳相传:去卫生院,找“一把刀”。张玉福如愿邀到了郭应龙主刀。四五厘米长的小刀口,手术30分钟完成,术后马上下床,不用家人照顾。看到自付.2元的费用结算单,哥哥服气了:“你这算盘打对了!”手术皆大欢喜,郭应龙并不满足。“全院就3个外科大夫,只有一个是主治医师,再没点儿真本事,凭什么留住病人?练活!”9月4日一早,郭应龙赶集拎回来一只鸡。煺毛、洗净、剁下鸡翅,放到显微镜下,招呼“徒弟”王凤山:“来,今天咱们练吻合!”农村手外伤常见,很多伤到血管、神经,卫生院没法吻合,医院。基层医生想学、想练却苦于没机会学,没机会操练。王凤山明白郭应龙的苦心,持针、牵线、剪线、吻合血管、吻合神经,一直到晚上8点。“以前光拿头发丝空练,这回在‘鸡病人’身上找到感觉了!”这不是郭应龙的第一次带教。下乡一年,只要有手术郭应龙都会叫着卫生院医生跟台,王凤山也慢慢学会了简单的小囊肿切除、肌腱缝合,快速进步。“操作时戴好手套,防止感染!注意规范!”不忙时,郭应龙喜欢挨个科室转。他发现,医院被当成金科玉律的规矩,由于欠缺规范的管理,在基层往往不被重视。他起草制作了9块宣传板挂在手术室门口,无菌操作规范,工作人员进出手术室抬头就能看见。今年,郭应龙在青驼出过一次小的交通事故,颈椎受伤。这一撞,让他猛地意识到卫生院一项亟待提高的能力——急救。青驼是交通重镇,京沪高速、国道、省道经过,交通事故多发。但卫生院急救能力弱,伤员往往直接往县里、市里送,远距离转诊容易错过最佳急救时机。“做手术我行,急救培训可不在行。”郭应龙抓起电话向自己的“娘家”医院求援。很快,一支由附院急诊专家组成的培训小组来到青驼,对卫生院医护人员开展急救培训,还进行了真人模拟和实战演戏。郭应龙有个心愿,希望自己期满离任时,青驼中心卫生院能成为“镇守沂南县西南大门的急救站”。“业务院长”是山东牢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的新举措。针对基层人才短板,山东在全国首创“业务院长”选派制度,今年8月,“业务院长”选派在全省全面推开,“业务院长”队伍扩充到名,个扶贫重点乡镇实现了全覆盖。到任后,他们将瞄准四个方向对乡镇卫生院进行改造提升:建立一套规范的管理制度、建设一个特色专科、培养一批业务骨干、建立一条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医疗服务的山乡巨变,正在齐鲁大地悄然上演。来源:摘自《大众日报》,部分内容有删改编辑:张敬校审:张珊主编:郑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